3月24日,中國房地產研究會、中國房地產業協會與中國房地產評測中心聯合發布了《2015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500強評測研究報告》。榜單顯示,萬科集團、恒大地產和綠地集團位居三甲,保利房地產、中國海外、碧桂園、世茂房地產、融創中國、龍湖地產和富力地產位居四到十位。其實,在房企500強名單公布之前,已有多家房企披露各自的2014年年報。年報顯示,房企均認識到“黃金時代”已成為過去,新的一年里“創新”和“轉型”成為眾房企關注的主流。
強者愈強:
七家房企擠進千億軍團
●綠地萬科
銷售金額破兩千億
每年的3月底,4月初是上市公司年報發布時期。截至4月6日,據Wind資訊統計數據顯示,按照申萬宏源行業分類,滬深兩市共計75家上市房企公布了2014年年報,其中就包括了萬科、綠地、萬達在內的典型房企。
其中位居2015年房地產開發企業500強之首的萬科集團,2014年銷售額為2151.3億元,同比增長25.90%;而同樣是500強之內的綠地集團憑借2408億元的合約銷售額,成為2014年僅有的兩名破2000億元的房企之一。
在公布了2014年年報的眾房企中,還有5家房地產企業2014年銷售額超過1000億元,分別為萬達集團、保利房地產、碧桂園、中國海外等。
●預期謹慎
2015銷售目標普遍放緩
而從年報中公布的2015年目標銷售額度來看,各大房企的銷售目標普遍比2014年銷售業績有所增長。但也有部分房企2015年目標銷售額度相比于2014年有所持平或下滑。
對此,克而瑞研究分析,房企銷售目標漲幅之所以普遍放緩,一是因為對2015年樓市持樂觀謹慎態度,二是房企發展理念改變,不少房企不再制定銷售目標,更多追求利潤增長,比如萬科集團便在2015年不再設定銷售目標,努力做好轉型探索。
錢從何處來:除了蓋好房子 更多創新與轉型
當房地產白銀時代到來,賺錢變得不再如過去那般容易,面對盈利的持續下降,創新和轉型成了眾房企的賺錢新路。
萬科總裁郁亮在2014年年報發布會上表示,房企應該向制造業學習,學會賺小錢。
從賺大錢到賺小錢,房企所需要改變的不僅是思維,也是套路。但不可否認的是,房企的創新之路是充滿風險和挑戰的。作為房地產開發的排頭兵,萬科作出了好的表率。自2008年以來,隨著萬科新增合作項目尤其是小股項目的比重逐步上升,萬科的投資收益和凈資產收益率出現了明顯的上升軌跡。這意味著小股操盤和投資性收益拉動了萬科的盈利能力。
在小股操盤實現盈利創收的同時,萬科也大膽地借鑒了互聯網思維,比如與淘寶合作賣房。萬科的成功試水,讓眾房企看到了機遇。于是我們得以看到萬科“全民合伙人”、萬達聯手騰訊、百度成立的O2O業務平臺等互聯網產品成功推出。在自我創新、擁抱互聯網的同時,也有一些房企開始跨界轉型。2014年,恒大集團跨界糧油、乳業,美景集團收購美國穆尼飛機,SOHO中國考察蘋果等高科技企業醞釀互聯網二次轉型,保利在商業運營、養老地產、房地產金融等方面的創新發展等——這都是房企在面臨新的發展形勢下,所作出的創新、轉型之舉,或者說選擇的多元化之路。
自然界中“物競天擇,優勝劣汰”的法則同樣也適用于房地產行業。 2014年的行業下行讓不少企業感到了生存的壓力。創新和轉型讓萬科依舊坐擁房企老大的位置,同樣是依托轉型和創新,恒大成了2014房企中的黑馬。新的時代正在到來,創新之路該如何去走,企業又該如何轉型,眾房企或許真的應該認真思考一下。
【2015年部分房企的多元之路】
輕資產(小股操盤) 萬科、萬達、金地
合伙人 萬科、碧桂園
社區服務平臺 萬科、碧桂園、保利、綠城
社區醫療及養老 萬科、綠城
物業管理 萬科、保利、金地、建業
家裝家居 萬科、碧桂園
商業投資物業 保利
產業物流地產 綠地、萬科、碧桂園
養老健康地產 綠城、保利、萬科、碧桂園
休閑文化地產 萬達、萬科
基礎設施建設 綠地
區域開發 綠地
房地產金融及基金 綠地、保利、萬達
電商及平臺 萬達、綠地
房地產代理 保利
其他 礦泉水、糧油、乳業、健康
■ 時評 一夜暴富?放棄吧
□李莉
最近幾天,老爸很高興,因為他的股票已經翻了將近一倍。但老媽認為趕緊趁著賺錢把股票賣了,拿著錢買套房子,因為房價要漲了;老爸則認為現在行情好,應該繼續留在股市,等待時機再進些股票。就這樣,老爸和老媽已爭執了幾個回合,還是沒有結果。
而部門聚餐時,我的幾個同事還在探討:要不要賣一套房子,進入股市練練。買股票還是買房子?還真是讓人糾結。
一方面股市利好不斷,大盤持續飄紅,眾多睡眠股民開始重返股市;另一方面,房地產利好輪番出臺,房地產市場迎來難得買房好時機。
對于諸如老爸老媽這樣的人來說,當下做哪個選擇都會遺憾——總會錯過另一個機會。
的確,對于老百姓而言,兩者都足足吊著他們的胃口。棄股買房的人認為,房子是自己的固定資產,未來收益可見一斑;而賣房投股的人認為,盡管有風險,但股市里短期內所獲得利潤將遠遠高于房子。
{EricCms:page}
“假如我有100萬元,我是投入股市還是樓市?”日前,廣州一位買家向任志強提出了疑問。“你們繼續奔著5000點去,我先出來買個小房子保命。”去年12月7日,就在中國A股市場交易額首破萬億元,并刷新世界紀錄的兩天后,財經作家李正曦發出了這么一條狀態。
而剛畢業兩年的市民王海,不久前拿出自己攢著買房子的錢,沖進證券公司,帶著一種股市還要繼續漲的原始感覺,開啟股海淘金的征程。
的確,買什么,中國大媽們正拿著真金白銀陷入兩難選擇境遇。
不可否認,無論是買房還是涉足股海,都需要對市場有足夠的了解。有業內資深人士就提出,從來沒有說股市漲而樓市跌的,股市和樓市從來都是同向運動的,一般來說,股市的周期會比樓市快6~9個月,股市漲了,等等就該輪到樓市漲了。
其實,作出哪種選擇并不是關鍵,放棄虛妄的暴富幻想,回歸健康的投資心態才是當下投資者最需要的。
【2014年年報數據摘選】
企業 銷售額 同比增長 銷售面積 同比增長 2015年目標
萬科 2151.3億元 25.90% 1806.4萬平方米 21.20% 不設銷售目標
恒大 1315億元(合約銷售額) 31% 1820萬平方米 22.20% 1500億元
綠地 2408億元(合約銷售額) 50% 2115萬平方米(預銷售面積) 30% 2800億元
保利 1091億元 18% 1066.61萬平方米(簽約銷售面積) 0.21% 1500億元
中海 1408.1億港元(合約銷售額) 1.60% 940萬平方米 1.80% 1344億元
碧桂園 1288億元(合約銷售額) 21.50% 1928萬平方米(簽約銷售面積) 31.80% 1350億元
華潤 692.10元 4.40% 660萬平方米(簽約銷售面積) 14.20% 780億元
綠城 794億元 21.90% 391萬平方米 26.00% 不少于600億元
萬達 1601.5億元 26.80% 1478萬平方米(簽約銷售面積) 35.97% 2740億元
(以上數據根據各房企年報、業績發布會等公開信息整理,僅供參考 東方今報記者 牛犇 整理)